漲價的水果,正在困擾著許多人。
今年春節(jié)前夕,一篇名為《26 歲,月薪一萬,吃不起車厘子》的文章紅遍網絡,引發(fā)了人們對于 " 車厘子自由 " 這一話題的激烈討論。一時間,是否已經實現 " 車厘子自由 ",成為了 " 鑒定是否混得足夠好 " 的新標準。
可是沒過多久,蘋果、柑橘、梨、葡萄、蜜瓜等其它普通水果也紛紛漲價。據央視財經、北京商報等多家媒體報道,5 月中旬,北京新發(fā)地水果批發(fā)市場的水果價格總體比去年同期上漲了近 80%,個別種類漲幅甚至超過 100%。
此情此景,令不少人惆悵萬分:難不成 " 車厘子自由 " 還沒實現,馬上又要失去 " 水果自由 " 了?
別擔心,事情可能沒有你想象得那么糟。
并非所有水果都在漲價
為了一探究竟,筆者專門跑了一趟菜市場,發(fā)現一張粉紅色的人民幣大鈔還沒買幾個蘋果幾個梨幾個丑橘就花完了。
數據也可以反映問題。農業(yè)部重點農產品市場信息平臺的數據顯示,全國五種主要水果(蘋果、梨、香蕉、橙子、西瓜)的超市價與去年同期相比,均呈現不同程度的上漲。其中,蘋果、梨、橙子和西瓜的單價近期更是逐月上漲(參見圖 1)。
另外,從商務部統(tǒng)計的食用農產品價格指數來看,蘋果和鴨梨的漲勢極為明顯,最近一周的環(huán)比增幅分別為 4.5% 和 6.9%(參見圖 2)。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水果都在大幅漲價。
仍看食用農產品價格指數,香蕉的環(huán)比增幅大體表現為上下波動、有正有負的狀態(tài),葡萄在 5 月上旬經歷了周環(huán)比 11.3% 的峰值后,已出現了增幅放緩的跡象,而西瓜更是連續(xù)降價兩周了(參見圖 3)。
所以,客觀地講,水果漲價雖是事實,但也要分類對待。尤其是看到一些水果正在露出降價苗頭或者已經降價時,我們不必過度焦慮。
哪些力量抬高了水果的價格?
可即便如此,以蘋果和梨為代表的水果還是漲價了,不僅漲勢要勝過往年,而且似乎還沒有表現出降價的征兆。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導致水果價格上漲呢?
在筆者看來,主要是以下兩股力量在驅使:
第一,季節(jié)性因素。
眾所周知,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是農作物生長的普遍規(guī)律,縱然農業(yè)技術的快速發(fā)展已經讓 " 冬天吃西瓜,四季有草莓 " 成為現實,但在宏觀層面,四季更迭依然顯著影響著水果的產量與價格。
按照以往經驗,每年 5 月前后都是水果供應的淡季,此時銷售的水果大多為前一年秋季的存貨,而新一批水果還沒有大規(guī)模上市,這就造成了水果市場供給的相對短缺。在此基礎上,去年全國許多水果產地都經歷了較為惡劣的天氣狀況,從而在相當程度上導致了水果的減產,并進一步加劇了供給的短缺態(tài)勢而引起價格暴漲。
以蘋果為例。根據海通證券的研究報告,2017 年我國三大蘋果主產地陜西、山東和山西,總產量多達 2475 萬噸,占全國總產量的 60%。然而 2018 年春天,這些地區(qū)的天氣狀況極為惡劣,不僅低溫時間持續(xù)較長,還在蘋果開花時期伴有大風,導致大量花朵未經授粉就已凋零。受此影響,2018 年秋天,陜西、山東等地的蘋果產量明顯下滑。
除了蘋果外,香梨也難以幸免。去年春季的梨花花期,香梨的主產地——石家莊和庫爾勒均遭遇了 " 倒春寒 ",2018 年 4 月最低氣溫分別跌至 3 ℃和 0 ℃,這嚴重影響了梨樹的開花結果,導致去年香梨產量下滑,并影響到今年的供給規(guī)模。
第二,成本性因素。
我們可以基于生產與流通兩個環(huán)節(jié)來分別討論。
從生產環(huán)節(jié)上看,果農們的務農成本正在逐日提高,主要表現為三個方面:其一,在生產資料上,自 2017 年 9 月以來,我國氮肥、鉀肥、磷肥、尿素等都先后出現了上漲行情,這與原材料價格提高、化肥企業(yè)開工率降低有關系;其二,在農村勞動力上,隨著越來越多的農民工進城務工,不少農村已經出現了 " 用工荒 " 現象,這便引來了農民工工資的大幅度上漲,進而抬高了人力成本;其三,土地租金方面,鑒于土地資源變得越來越稀缺,地價上漲已經成為一種長期趨勢,進而導致農業(yè)用地的使用成本不斷增加。
從流通環(huán)節(jié)上看,水果的供應鏈較長,從種植、收購再到終端水果市場與消費者手中,涉及到運輸、儲存、層層經銷商等多個步驟。尤其是受消費升級大潮的影響,居民對于水果新鮮度的要求越來越高,使得商家投入到冷庫、冷鏈中的資金成本越來越多。而人力成本的提升與門店租金的上漲,同樣會導致水果流通環(huán)節(jié)的成本攀升。
而這些增加成本中的一部分,最終勢必會轉嫁到消費者身上,體現在水果價格上便是持續(xù)的上漲。
除了上述兩點原因之外,外部環(huán)境變化的影響同樣不可忽視,具體表現為進口的蘋果、紅提與車厘子等水果規(guī)模的縮減。不過,考慮到我國居民的水果消費主要還是自給自足的模式,故水果進口規(guī)模的下滑對價格的影響不會很大。此外,居民出于對健康生活的向往而增加水果消費,導致市場需求增加,也會在一定程度上推動水果市場價格的上行。
無需為 " 水果自由 " 而擔憂
至此,可能有人會問:未來水果價格還會繼續(xù)上漲嗎?
前文說過,每年 5 月前后都是水果供應的淡季,而供給規(guī)模的相對短缺是造成水果價格上漲的關鍵因素之一。不過好消息是,進入 6 月之后,市場上將會迎來大量新鮮水果的上市,包括西瓜、芒果、桃、葡萄等等,而這些水果供給規(guī)模的擴張,勢必會逐漸壓低其市場價格。
與此同時,由于不同水果之間的消費是具有強替代性的,即人們如果覺得蘋果和香梨的價格太高,可以選擇購買西瓜、草莓等其他水果來加以替代。這便很可能導致高價水果需求量的逐步縮減。而經濟學原理告訴我們,需求降下來了,價格自然也就難以長期維持在高位。
事實上,從往年數據上看,6~8 月也是一年當中水果價格的低點(參見圖 4),而眼下,西瓜等水果的價格也已經開始下降。故綜合考慮,未來水果整體價格將有很大可能會呈現出穩(wěn)中有降的態(tài)勢。屆時,人們就不用再為失去 " 水果自由 " 而擔憂了。
不過從長期來看,水果價格總體水平很可能會繼續(xù)上漲,其根本原因在于農業(yè)高成本時代的到來。
隨著工業(yè)化與城鎮(zhèn)化進程的加快,疊加資源約束、需求增加以及全球化等因素的綜合影響,人力、土地、原材料等農業(yè)生產資料的投入成本都在快速提升。不止水果,其他農產品的價格上漲幾乎是必然趨勢,而農戶行為、農產品供給結構、農民收入乃至我國農業(yè)的競爭力,均會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
以農民收入為例,一面是各項成本的高企不下,一面則是平穩(wěn)的農產品價格對穩(wěn)定物價總水平至關重要,這就需要財政上的持續(xù)補貼來維持農民的收入水平。可是,外部輸血并非長久之計,歸根結底,還是要依靠農業(yè)的自身造血,而這也直接關系到我國農業(yè)的健康可持續(xù)發(fā)展。
或許,相比 " 水果自由 ",如何應對 " 農業(yè)高成本 ",才是更值得我們去思考的問題。
來源:蘇寧金融研究院 付一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