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起潮落!超90%代幣需以太坊兌換 項目方遇滑鐵盧新金融
“幣圈”市值排名第二的以太坊再次經歷“過山車”般漲跌。
去年1月,以太坊的價格還僅為8美元,國內兩大數字資產交易所火幣網以及OKCoin上線以太坊后,以太坊的交易價格一路走高,今年1月一度超過1000美元,約合人民幣9000元;峰值出現后,以太坊旋即下跌至600美元,稍有平穩(wěn),3月中旬,又從600美元急速跌至450美元;下跌的局面在3月18日晚短短幾個小時內發(fā)生改觀,幣價再次上漲20%,回漲至525美元。
數字貨幣網站Coinmarketcap提供的數據顯示,4月9日,以太坊交易價為420美元,約合人民幣2700元。
這種頻繁的大幅漲跌是市場規(guī)律,還是存在人為操縱?誰又對以太坊的價格“說了算”?或許從投身“幣圈”的人們身上能找到答案。
超過90%代幣需要以太坊兌換
在眾多電子加密貨幣中,以太坊引起“幣圈”投資客興趣的,除了其上線之初價格表現搶眼外,更重要的原因在于,以太坊開發(fā)了智能合約編程開源平臺。
“目前,以太坊平臺最大的功能就是支持區(qū)塊鏈項目發(fā)代幣,超過90%的區(qū)塊鏈項目都是使用以太坊開源平臺開發(fā)的。”互聯網行業(yè)分析師何偉(化名)補充說,這意味著項目所使用的代幣有90%需要用以太坊兌換。
互聯網金融觀察人士羿飛對法治周末記者說,在以太坊開源平臺上線之前,“炒幣”的手段還僅限于通過虛擬幣平臺套 現。隨著平臺跑路、傳銷問題的“泛濫”,國家的監(jiān)管政策也不斷“加碼”。
2016年,中國人民銀行等5部門發(fā)布了《關于防范比特幣風險的通知》,其中明確了比特幣、以太坊的性質,認定其是一種特定的虛擬商品:“不具有與貨幣等同的法律地位,不能且不應作為貨幣在市場上流通使用。”
虛擬貨幣無法作為貨幣在市場上流通,用“商品”兌換“商品”的ICO進入大眾視線,用以太坊兌換代幣,這種方式巧妙地繞開了法律監(jiān)管。
隨著以太坊開源平臺的出現,眾多ICO項目有了“生存土壤”。
工信部調查數據顯示,2017年以前,我國ICO項目一共只有5個;2017年以來,ICO迅速發(fā)展,截至9月7日,全國范圍內ICO涉及資金數十億元,ICO項目參與人數超過10萬人。
羿飛告訴法治周末記者,比特幣不具備智能合約功能,無法基于比特幣發(fā)行代幣,也不支持“幣”與“幣”之間的兌換和賬務往來操作,“而這一切可以通過以太坊的智能合約順利實現。”
ICO的熱潮進一步推動了以太坊價格的攀升。
項目方遭遇“滑鐵盧”
“基于以太坊開源平臺,只需編寫幾行代碼,幾個小時就能完成一個區(qū)塊鏈項目的開發(fā),而項目只能使用以太坊募集代幣。”何偉告訴法治周末記者,他接觸到的很多項目投資人就是因看中了以太坊的這個特點,才重倉持幣。
何偉向記者講述了其朋友李陵(化名)使用以太坊開源平臺開發(fā)區(qū)塊鏈項目的經過。
從2013年起,開始投資電子加密貨幣的李陵趁著這股幣市熱潮,開發(fā)了某區(qū)塊鏈項目。
這個區(qū)塊鏈項目的運營方式是,撰寫白皮書、包裝宣傳、發(fā)起代幣眾籌召集投資人,而代幣只能用以太坊認購。眾籌完成后,項目在數字資產交易平臺上線交易公開發(fā)行代幣,也就是業(yè)內俗稱的ICO。
“撰寫白皮書、包裝宣傳、交易所上線等,李陵早期投資近100萬元。”何偉說,借著幣市的熱度,李陵的項目一開始進展較為順利。但對于項目通過代幣眾籌到多少以太坊,李陵并沒有透露。
“根據去年的幣市情況可以推測,一個區(qū)塊鏈項目至少能募集到一千個左右以太坊,甚至上萬個。也就是說,投資100萬元,甚至可以賺到上千萬元。”何偉稱。
沒料到,以太坊交易價格達到9000元后就一路下跌,在今年第一季度蒸發(fā)了近70%的市值。
何偉說,李陵陸續(xù)募集到的以太坊也縮水將近一半,“肯定賠了”。
在醫(yī)療單位工作的阿布,進入“幣圈”幾個月就已經損失了幾十萬元。今年年初,他投資了一個名為mondo的區(qū)塊鏈項目,卻不幸陷入了“幣圈”的漩渦中。
阿布所說的mondo是注冊地在俄羅斯的一個區(qū)塊鏈項目,其白皮書稱投資該項目需要先購入以太坊,而后以1個以太坊兌換18000個mondo幣。
阿布年初購買該代幣的成本合人民幣約0.6元左右一枚,后來該代幣價格一路下跌,直至破零,項目方跑路。
阿布發(fā)現,該項目遭到大量用戶投訴公眾號內容涉嫌虛假宣傳,“我當時也是看了自媒體宣傳才投資的,現在項目方跑路,找自媒體投訴也無果”。
跌漲之間誰“說了算”
法治周末記者注意到,今年第一季度并不是以太坊第一次遭遇暴跌,去年下半年以太坊的價格就曾幾經大幅度起落。最明顯的一次是去年9月4日之后的大幅跌落。
2017年9月4日后,以太坊價格曾一度下跌至288美元,短期內經歷小幅度漲幅后,到2017年12月其價格又穩(wěn)步上升,2017年12月19日達到了836美元的高點。
羿飛分析指出,此次價格大幅度下跌,直接原因是ICO被全面叫停。去年9月4日,央行等七部委發(fā)布《關于防范代幣發(fā)行金融風險的公告》(以下簡稱《公告》)。《公告》認定代幣發(fā)行融資是非法募資行為。之后,ICO平臺陸續(xù)關閉并宣布暫停ICO新項目業(yè)務。這一事件,導致短時間內以太坊價格的下跌。
“雖然國內關停所有ICO平臺,但某些平臺遷移海外‘出口轉內銷’,繼續(xù)ICO。”羿飛對法治周末記者說,ICO“出海”造成了以太坊在經歷了短暫的下跌后,在今年1月份又重新回到了新高,漲到1420美元的價格,折合人民幣約9000元。
而3月中下旬,以太坊再次大幅度下跌。“有加強監(jiān)管的原因。但最主要的因素與整體幣市行情下行有關。”羿飛對法治周末記者說,ICO項目雖然遷移境外,但因為技術壁壘將眾多投資人阻擋在“門外”。第一季度以來不斷下行的幣市,印證了這種判斷。
除了中國對于ICO監(jiān)管的不斷加碼,從1月起,世界各國陸續(xù)加強對加密貨幣的監(jiān)管。
1月底,韓國金融服務委員會(FSC)正式實施虛擬貨實名制交易。2月初,美國銀行、摩根大通和花旗銀行先后宣布,將禁止使用其信用卡購買比特幣和其他數字貨幣。同時,英國勞埃德銀行集團也宣布,禁止在涉及數字貨幣的交易中使用信用卡。在印度,印度財長賈特利也表示,印度政府不承認比特幣是法定貨幣,并承諾將打擊使用加密貨幣進行非法用途。
知名網貸行業(yè)分析人士袁濤指出:“每一次世界范圍內的對加密貨幣加強監(jiān)管,都會引發(fā)投資客不同程度的擔憂,從而拋售虛擬幣,甚至帶來幣市整體下行。但對于真正想從事區(qū)塊鏈開發(fā)的人來說,未必是件壞事。畢竟‘打掃干凈屋子再請客’,這個領域需要研究者,而不是投機者。”
【來源:法治周末】
1.砍柴網遵循行業(yè)規(guī)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2.砍柴網的原創(chuàng)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砍柴網",不尊重原創(chuàng)的行為砍柴網或將追究責任;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砍柴網編輯修改或補充。